頸型頸椎病往往因為癥狀輕微而不被人重視,但實際上它是由於頸椎退行性變所引起的,臨床最為常見,以頸部癥狀為主,但如處理不當,則易發展成他型。

在頸椎退變初期,主要表現為髓核與纖維環的脫水、變性與張力降低,進而繼發引起椎間隙的鬆動與不穩。常於晨起、過勞、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劇。頸椎的失穩不僅引起頸椎局部的內外平衡失調及頸肌防禦性痙攣,且同時直接刺激分佈於后縱韌帶及兩側的竇-椎神經末梢,以致出現頸部癥狀。

此時,大多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等。少數病例可因反射作用而有一過性上肢(或手部)癥狀。當機體通過調整及代償作用,使頸部建立起新的平衡后,上述癥狀即逐漸消失。因此,大多數病例有可能自愈,或僅採取一般措施即可使癥狀緩解,甚至消失。

對於發病時間較晚的大椎管者,其病理改變多較複雜,除上述病理生理改變外,尚可伴有頸椎邊緣骨質增生及骨贅形成等病理改變。

本病常有以下幾個特點:發病年齡以青壯年者為多,但對椎管矢狀徑較寬者,可在45歲以後首次發病;發病時間,除了早晨起床明顯外,還常見於長時間低頭工作或學習后;其常見癥狀以頸部酸、痛、脹及不適感為主,一般不會影響到上肢,患者常常訴說頭頸不知放在何種位置才覺舒服:檢查時癥狀壓痛都以頸部為主:頸部呈伸直狀,生理曲度減弱或消失,棘突及棘突間可有壓痛;拍片檢查除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消失外,在動力性側位片上約1/3的病例病變椎骨間隙顯示鬆動,磁共振檢查可以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