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的營養

6 月 7, 2024

肉類包括畜肉類(如豬肉、牛肉、羊肉等)、禽類(如雞肉、鴨肉等)、魚類和海鮮。肉類是人類優質蛋白、脂類、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鐵、鋅、鉀、磷、鎂等營養素的良好來源,是人類平衡膳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肉類是動物身體的肌肉組織,與人體的肌肉組織有很多相似之處,故其整體營養價值要超過植物性食物。肉類中蛋白質不僅含量高達10%~20%,而且其氨基酸構成更適合人體需要,屬於優質蛋白,營養價值超過絕大多數植物性食物。肉類富含賴氨酸和蛋氨酸,這兩種氨基酸剛好是穀類和豆類最缺乏的,所以肉類與穀類或豆類搭配食用,可充分發揮蛋白質互補作用。

肉類通常含有較多脂肪,因此普遍味美。除魚類和海鮮外,大部分肉類脂肪以飽和脂肪酸為主,佔總量的40%~60%,主要為棕櫚酸和硬脂酸。肉類還含有較多膽固醇。飽和脂肪酸能為人體提供熱量,有一定營養價值,但大量研究表明,膳食中的飽和脂肪酸攝入量明顯影響血脂水平,是導致血清膽固醇升高的主要脂肪酸,而血清膽固醇升高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為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膳食中飽和脂肪酸提供的熱量應低於膳食總熱量的10%。還有研究發現,飽和脂肪酸攝入量高還可能與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等常見癌症的發生有關。總之,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是營養學者主張限制肉類攝入的主要原因。不過,並非所有肉類都含有高脂肪、高膽固醇。肉類中脂肪的含量主要取決於肉質的肥與瘦。純肥肉含有高達的脂肪,精瘦肉僅有。肥瘦相間肉類的脂肪含量可以用肉眼判斷,白色部分(肥肉)越多則脂肪含量越高,紅色部分(瘦肉)越多,則脂肪含量越低。脂肪含量高的,膽固醇含量也要高一些。禽類、魚類和海鮮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一般較畜類低。

肉類中基本不含澱粉和糖,僅有少量糖原,所以肉類的熱量含量主要取決於所含脂肪。凡脂肪含量高的,其熱量含量較高;凡脂肪含量低的,其熱量含量也比較低。例如,肥瘦豬肉脂肪含量37%,每100克肥瘦豬肉含熱量395千卡;而豬瘦肉脂肪含量,每100克豬瘦肉含熱量143千卡(作為對比,每100克饅頭含熱量221千卡)。可見,為避免熱量過剩,也應「多瘦少肥」。

肉類普遍含有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除不含維生素C外,肉類幾乎可以提供全部人體所需主要的維生素。

肉類普遍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尤其是微量元素鐵、鋅、銅、硒的含量最為突出。肉類中的鐵多為血紅素鐵,含鐵量大,吸收率高(10%~25%),又不受干擾因素影響,是鐵營養的可靠保證。植物中的鐵全部為非血紅素鐵,含鐵量小,吸收率低(1%~5%),又容易受到干擾因素影響,不是鐵的最好來源。雞蛋中的鐵吸收率亦低(3%),牛奶中鐵含量極少。因此,就鐵營養而言,肉類是不可缺少的選擇。肉類不但本身提供較多的鐵,還能促進機體對植物中鐵的吸收,總之,肉類堪稱是鐵的最好來源,對防治缺鐵性貧血具有重要意義。除鐵外,肉類也是鋅、銅、硒等微量元素的良好食源。

像牛奶、雞蛋一樣,肉類也不含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幾乎全部由植物性食物提供)。

綜上所述,肉類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但亦有缺陷。為充分利用其營養價值,避免其缺陷,把握適當攝入量是關鍵。《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魚蝦類50~100克、畜禽肉類50~75克。兩者合計為每天100~175克(2~兩)。若按周計算,則每周應攝入肉類(魚蝦和畜禽)700~1?225克(大致為~斤)。

目前,我國部分城市居民肉類攝入量超過了上述推薦值,所以應酌情減少肉類,尤其是豬肉攝入。還有相當一部分城市和大多數農村居民肉類攝入量沒有達到上述推薦值,應增加肉類攝入。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差較大,而飲食習慣亦千差萬別,籠統地認為城市居民攝入過多肉類,並建議減少肉類攝入的說法並不符合我們這方面的國情。我們建議消費者仔細評估自己每天的肉類攝入,並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建議攝入量(每天100~175克)相對照,該減少的減少,該增加的增加。